2025年7月20日星期日

舊文重讀,《讀經分享︰可16:1-8》

👉可16章_信望愛(NUIRWD)


經文︰可16:1-8
  略讀經文一次,初步了解有︰
人物有三位婦女及一位穿白袍的少年; 時間由過了安息日及七日第一日的清早; 地點主要是安放耶穌的墳墓。
第一及八節,由始至終,那三位婦人都在場,現嘗試以她們的角度,進入經文內容;就在經文容許的範圍內投入想像,了解及體會她們所經歷的起起跌跌。

過了安息日,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,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。
(可16:1)

a) 經文提到這記述最初的時間是在那時?
過了安息日,時間不是星期日的早上,應是星期六黃昏日落之後,星期六晚。三位婦女買香膏,打算膏耶穌的身體。因耶穌在猶太人節期前一天安葬,她們要等上主的節期過後才可辦事。她們遵守上主的安息日,暫停要做的事。

b) 兩位馬利亞及撒羅米,她們仨是誰?
在可15:40-41,我們知道她們親眼見耶穌釘十架,她們已從耶穌在加利利時候,跟隨他,服事他。在可15:47,兩位馬利亞亦親眼見耶穌安放入墓穴。可15:46沒有提到用香膏抹耶穌的身體,所以婦女們知道一件可以為耶穌做的事,就是為他抹上香膏。這個可能在她們見耶穌安放入墓穴決定要為耶穌做的事。

c) 她們買香膏,不知她們是個別去買,還是一起去買,又或經商量後由一位去買?當她們選香膏時,心裏會想著什麼?這款香膏耶穌會喜歡嗎?那款由加利利出產的會否更合適?記得曾有一位用哪噠香膏膏他,哪噠香膏是不是最好的呢?(可14:3)還是……
選香膏,勾起不少對耶穌的回憶!不知過了多久,終於選定了,付錢,買了。 黃昏過後,天色漸沉,天黑,路不好走,亦難找到墳墓;要到第二天早上,太陽初起才出門。
這晚,她們怎過?睡得香甜麼?還是沒有睡,想著與耶穌一起的情景?又或是時睡時醒?一晚過去。

  三位婦人要為耶穌盡最後的心意,定意為他辦最後一事,這人這事就是她們所掛念。今天,我們掛心著那人那事?我們再想想,有多少掛心的東西是與上主、耶穌或聖靈有關的呢?
  三位婦人掛念耶穌,為他做事,縱然耶穌已不能幫助她們、指引她們。我們又肯不肯為耶穌作工,縱然我們估計當中不會有任何獲益?
  三位婦人要為耶穌辦事,她們都等到上主的安息日、上主所定的節期過後才辦。我們會否遵著上主的教導,在屬上主的時間守著他的吩咐呢?


七日的第一日清早,出太陽的時候,她們來到墳墓那裡,
(可16:2)

a) 七日第一日的清早,是星期日的清早,她們已到墳墓那裡。
三位婦人何時出門?天剛亮時?還是再早一點?
經文提到太陽出來,這刻景色如何?她們有沒有留意到日出的風景?還是專心趕路,無心欣賞沿途景色?

  我們有否掛憂太深,以致忽略身邊的人、事及景物?可能當我們肯暫放下憂慮,留意身邊的人、事或美景,我們不會被掛慮所困。
彼此說:「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?」
(可16:3)

a) 她們大概沒有心情看日出美景,因她們想起墓門前有大石擋住,要滾開大石才可入墓穴。眼前三個女流之輩,憑三人之力,估計不能把石移開。大石的難題,怎去解決呢?上主會為此施行神蹟嗎?三個女人祈求,上主會出手嗎?

  面前有大石的困難,可能是我們想得不夠仔細,遺漏了某些重點;又可能當事情發展到某階段才察覺到問題。我們只好祈求上主的幫助。
那石頭原來很大,她們抬頭一看,卻見石頭已經滾開了。
(可16:4)

a) 抬頭向上主禱告,這次,還未開口說話,就眼見上主的作為︰大石頭滾開了。要大大感恩讚美神啊!

  是啊!在我們禱告以先,上主已清楚我們的需要。上主兒女的禱告不可像外邦人,用許多重複話,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。我們是上主兒女,是求上主的國和上主的義。
她們進了墳墓,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,穿著白袍,就甚驚恐。
(可16:5)

a) 她們進入墳墓,耶穌的身體不見了!此時此刻,她們的心情如何?失望、沮喪、傷心、痛心,百感交集!期望為耶穌盡上一點心意,為他抹香膏,辦最後一事,結果,他的身體不見了!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;選香膏、等了一整晚、天未亮就出門趕路,這一切,都變得毫無意義。更荒謬的是,路上還擔心著大石頭擋墓門,剛剛才經歷大石滾開的奇事,心中要湧出讚美感恩之際,上主,為何會這樣!為何要這樣捉弄我們!

  我們曾否經歷過這種落差及起跌?這種經歷真不好受,好傷、好痛。上主,可以挪開這個嗎?

  可16:5中的「驚恐」一字原文編號是snG01568,新約共出現4次,全都在馬可福音中︰(1)可9:15譯作「希奇」、可14:33譯作「驚恐」、可16:5譯作「驚恐」、可16:6譯作「驚恐」。

特別在可14:33,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,該段經文提到耶穌極其難過、心裡甚是憂傷,幾乎要死。

32 他們來到一個地方,名叫客西馬尼。耶穌對門徒說:「你們坐在這裡,等我禱告。」
33 於是帶著彼得、雅各、約翰同去,就驚恐起來,極其難過,
34 對他們說:「我心裡甚是憂傷,幾乎要死;你們在這裡等候,警醒。」
35 他就稍往前走,俯伏在地,禱告說:「倘若可行,便叫那時候過去。」
36 他說:「阿爸!父啊!在你凡事都能;求你將這杯撤去。然而,不要從我的意思,只要從你的意思。」
(可14:32-36)

b) 她們見不到耶穌的身體,卻見到一位身穿白袍的少年,他好像上主的使者,在絕望的婦人眼前出現。白袍,白色可能是表示聖潔(賽1:18),又可能表示得勝(啟6:2)。一位聖潔及得勝的使者在眼前坐著,她們的反應什麼?

  婦女們的驚恐,可能是滲著傷心的驚恐,也可能是極其難過、心裡憂傷幾乎要死的驚恐。

  我的反應又會怎樣,上前質問他,問個究竟。在一位聖潔及得勝的使者前,我會驚嗎?
那少年人對她們說:「不要驚恐!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,他已經復活了,不在這裡。請看安放他的地方。
(可16:6)

a) 身穿白袍少年人叫她們看那安放屍體的位置,婦女早已看過,清楚知道耶穌不在;對面這事實,她們失望、灰心、沮喪……然而,少年人指出她們見不到耶穌的原因︰「耶穌已經復活了。」

少年人叫她們不要驚恐,因她們未知箇中原因。
  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,
  他已經復活了,
  不在這裡。請看安放他的地方。」

少年人對婦女說的話可分成前中後三部份︰前後兩部份是婦人親眼見,她們眼見耶穌釘十架,亦親眼見耶穌不在這裡;而中間部份則是她們所見不到的,要由使者告訴她們。

  當我們沮喪失望時,希望我們能知道現實背後的箇中原因;又願耶穌復活的大能幫助我們渡過絕望的時刻。
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,說:『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。在那裡你們要見他,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。』」
(可16:7)

a) 少年人叫婦人們去找人。她們以前預備所要做的事白費,現有新的人去找、新的事去辦,新的地方要去。人,有新的希望。
她們就出來,從墳墓那裡逃跑,又發抖又驚奇,甚麼也不告訴人,因為她們害怕。
(可16:8)

a) 她們的反應不是讚美主,歡天喜地宣講耶穌復活的信息;而是出來、逃跑、害怕!這段經文的結束,不是我們所想的樣板結局;完得不完美、不理想;但,這卻是現實!對於經文停在一個不完美現實之上,你有什麼的想法?

沒想到,福音書完於「害怕」和「因為」這兩詞。(可參👉《馬可福音》多重結尾之謎)

在可16:8中的「害怕」,原文編號是snG05399,是《馬可福音》最後的動詞,全卷書尾二的字。
這詞在新約出現93次,《馬可福音》出現12次,首4次出現在四個神蹟的敘事中︰
可4:41「懼怕」、可5:15「害怕」、可5:33「恐懼」、可5:36「怕」


總結︰
可16:1-8是一個敘事,不是叫讀者去重演經文。每個讀者可以有不同的著重點,今次閱讀,我有以下的分享︰
一、有心願去做,可以和兩三位朋友一起做。
二、有時心情沉重,試一試去欣賞身邊的風光。
三、遇困難向上主禱告,求上主施恩。
四、跌到最低時,禱求上主差遣使者(聖潔、得勝)提點我。
五、願我知道現實背後的箇中原因。知道耶穌復活的大能。
六、願我時刻對上主心存盼望。
七、接納自己是一個不完美、會害怕的耶穌跟隨者。


最後以2017年4月所寫的兩段文字作結。
  由2016年12月預備《馬可福音》至今,在(2017年)上周4月9日至14日發覺「跟隨」一詞最後出現於馬可福音15章41節,三個婦女跟隨耶穌,由加利利到遠望耶穌釘十字架。在復活主日的早晨,她們三人最先見到空墳,聽到耶穌已復活,會先到加利利,並受託告訴門徒;然而,經文最後記述她們的反應是逃跑、發抖、驚奇、害怕、甚麼也不告訴人 (可16:8),整本《馬可福音》停在這裡!我強烈感到書卷記載各類不同跟隨耶穌的人,跟到最遠就是這三個婦女,遠遠觀看耶穌斷氣,書卷指出沒有一個能如耶穌所教導,人若要跟隨他,就當捨己。《馬可福音》為何寫沒有一人成功地跟隨耶穌?刻畫出無人成功,不同類的失敗者,先後離開逃跑的跟隨者?

  《馬可福音》最後只提婦女的害怕,我想起耶穌對管會堂說「不要怕」,然而還有下半句「只要信」,要怎樣面對這個結尾的答案似乎在書卷內有所交代。耶穌復活,會先到加利利,那地是耶穌事工開始所在,這令我想重新開始再讀一次這卷福音書。我未知這是否作者原意︰這個已開始,不知在那裡結束的福音,不停呼喚讀者重新開始,不管你是一個怎樣的跟隨者。

後記︰
  我想,可16:1-8這段經文,總結那七項分享比較鬆散,整段可以有一個主題嗎?
  我讀這段經文,見到三位婦女原想為耶穌做的事,幾經波折,後來想做的事落空;然而她們卻領受另一項為耶穌做的工作/使命。 這令我想到,可能有信徒最初想為上主做事,同樣,幾經辛苦,後來發覺現實不是與當初所想的一回事;然而,他卻有新的方向為上主作工!
  這時,我想起一位傳道人的經歷。

👉舊文《讀經分享︰可16:1-8》



👆回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