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4日星期四

爾道自建2025.07.24,道德

爾道自建(2025年7月24日)「道德」
作者:陳韋安
經文:約翰福音六52
因此,猶太人彼此爭論說:「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?」

  聽了耶穌的話,猶太人彼此爭論。他們不願吃人肉,實在無可厚非,合乎人倫常理。他們是有道德底線的人──至少,在「吃人」這件事上,他們堅守着文明的邊界。
  然而,擁有道德感,是否就等同於在信仰的國度裏佔有一席之地?「做個好人」與「信耶穌」,這兩者常常被輕易地劃上等號。一個基督徒,理應品行端正,這聽起來似乎天經地義。但此刻,耶穌的話語卻將這兩者清晰地剖開。我們絕不能將那份超越性的信仰貶低為世間任何一種「道德宗教」或倫理規範,縱然信仰的果實中常包含美善的品格,但那「相似的」,若不加以分辨,便極易淪為「虛假的取代」。
  信仰的核心,從來不是一套外在的行為準則,也不是對某種道德理想的趨附。耶穌所指的「吃祂的肉」,指向的是祂那石破天驚的犧牲,是祂「道成了肉身」的奧秘。上帝的恩典,並非一種空泛的哲學概念,而是藉着耶穌基督,成為了可以觸摸、可以經歷的真實「肉體」。
  那些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進行判斷的人,他們或許能避開世俗的罪惡,卻也可能因此錯失了通往更深真理的門徑。他們的道德感,反而成了理解神聖奧秘的障礙。因為信仰所要求的,不是對一套規條的遵從,而是對一位捨身施愛者的全然信靠與聯合。
  這份聯合,是永恆的、奧秘的、唯獨相信的──它與人世間的道德毫無關係。

默想:
你的信仰是由道德構成的嗎?還是,信仰才是你道德的基礎?

文章內容是否有以下意思?信仰凌駕道德。
新約時期,整個猶太群體不是視自己的生活規條、道德全是建立在信仰上嗎?
現實例子,是否合理化康希的事?



第二段︰
「一個基督徒,理應品行端正,這聽起來似乎天經地義。但此刻,耶穌的話語卻將這兩者清晰地剖開。」
兩者是?「做個好人」與「信耶穌」。
剖開是什麼意思?兩個詞的概念?是指兩個不同的概念?但下一段又說不是哲學概念。

第三段︰
「信仰的核心,從來不是一套外在的行為準則,也不是對某種道德理想的趨附。…」
中文用詞問題︰「趨附」與「追求」相同嗎?
問題︰保羅書信的後面部份不是多數是教導信徒生活道德的教導嗎!

第四段︰
「因為信仰所要求的,不是對一套規條的遵從,而是對一位捨身施愛者的全然信靠與聯合。」
所有靈恩派的教導及追求都與上面內容一致!

最後一段︰
「這份聯合,是永恆的、奧秘的、唯獨相信的──它與人世間的道德毫無關係。」
1.要問,跟什麼有關?信心?經驗?
2.沒有提到聖餐/聖禮、沒有提到要有聖言/聖經/經文、也沒有提到教會!



若「與主建立關係」只強調個人與上主的關係,又或陳韋安所寫文章,(1)「信仰所要求…而是對一位捨身施愛者的全然信靠與聯合。」及我理解該文章是(2)基督信仰凌駕道德。
就這兩點,陳韋安的爾建自建內容使我聯想到華基曾有講員說過「要將一切交給神,連分辨善惡的能力都交上」,兩者都有表達「信仰凌駕道德」的意思。
道德要討論的內容都是涉及「好壞、對錯、是非、善惡」等範疇。「信仰凌駕道德」的意思是可因信仰緣故而出不道德的事。例如,有信徒說「神用不平等條約打開中國福音的大門。」;又如,影音使團的尋找方舟,該宣傳籌款的手法是否可以。

「與主建立關係」當中的關係是什麼關係?
關係可以是正面/良好的關係;但亦可以是負面/不良的關係。
在聖經中有提到神與人的關係,
類比作人際關係的有︰夫妻、父子、主僕、朋友
其他還有︰牧者與羊、泥匠與泥、葡萄樹與枝子

然而,聖經描述各樣關係時其實是有個重點,
例如︰夫妻是表示潔貞,忠於對方;
父子是性情的相似,在聖潔、完全及慈悲這幾方面;
主僕在於僕人聽主人命;
朋友是知己,彼此認識,更自願為對方捨命,僕人不需知道主人為何會這樣吩咐,僕人捨命也不需要自願。
正因為各關係有其特點,不單不相同,更可能相矛盾。
要同時擁有全部的關係是不可能的。

若「與主建立關係」只理解個人與上主的關係,則忽略其他元素︰(1)群體、(2)聖禮、(3)理性。
文章︰👉《「與主建立關係」這種說法是否符合聖經教導?》

若以「關係」這詞去闡述信仰,能貫穿新舊兩約的詞就是約/盟約/契約。
次序是︰最先要立約,守約,遵行約,並要面對及處理違約。

康希︰
👉 [基督教鬼故]新加坡第一名牧康希重出江湖,認定他濫用資金而坐監是出於神的管教?
「挪亞方舟」︰
👉(中文字幕) 鄺牧小評:請慎思明辨所謂挪亞方舟新發現及其手法問題(2024-3-18 鄺牧道頻)
👉空中圍爐:質疑所謂方舟發現是否抹黑誹謗?舉證責任在提出一方乃 common sense,探討信徒盲撐背後的心理(2024-4-18 鄺牧道頻,嘉……
👉慎思明辨(網站)
👉《慎思明辨》(書pdf版)
👉【宗教時刻 010🇭🇰🇦🇲✝️】「挪亞方舟驚天大發現」關注者、網台基督徒主持 Andy:影音使團宣佈發現「中國人是挪亞後裔」,方舟代表習近平……[財務情況,38:48-]
👉影音使團創世電視緊急代禱呼求🙏🏻🙏🏻🙏🏻


👆回頂

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

賀五旬節堂百歲 2025.07.23


  五旬節堂百歲,恭喜!賀喜!

  世界在這百年間,發生了不少事,二次大戰、科技突飛猛進、社會急速變化……能過百年,仍在,知道是不易,更要認定是有上主的看顧!感恩!

  五旬節堂歷史百載,有何故事?應有不少!《金禧紀念特刋——華人五旬節堂開基五十週年》及《基督教宣道會五旬節堂90周年》兩本特刋只能略說其中一二。

  我感謝上主,這兩年間能在五旬節堂的崇拜、主日學及團契中有份!

  五旬節堂將要邁向第三個禧年,祝願五旬節堂在悠悠歲月裏,一直緊握上主施恩的手,行義路;成為弟兄姊妹一生一世朝見上主、敬拜上主的殿!
(2025.07.23, 三)


👆回頂

2025年7月20日星期日

舊文重讀,《讀經分享︰可16:1-8》

👉可16章_信望愛(NUIRWD)


經文︰可16:1-8
  略讀經文一次,初步了解有︰
人物有三位婦女及一位穿白袍的少年; 時間由過了安息日及七日第一日的清早; 地點主要是安放耶穌的墳墓。
第一及八節,由始至終,那三位婦人都在場,現嘗試以她們的角度,進入經文內容;就在經文容許的範圍內投入想像,了解及體會她們所經歷的起起跌跌。

過了安息日,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,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。
(可16:1)

a) 經文提到這記述最初的時間是在那時?
過了安息日,時間不是星期日的早上,應是星期六黃昏日落之後,星期六晚。三位婦女買香膏,打算膏耶穌的身體。因耶穌在猶太人節期前一天安葬,她們要等上主的節期過後才可辦事。她們遵守上主的安息日,暫停要做的事。

b) 兩位馬利亞及撒羅米,她們仨是誰?
在可15:40-41,我們知道她們親眼見耶穌釘十架,她們已從耶穌在加利利時候,跟隨他,服事他。在可15:47,兩位馬利亞亦親眼見耶穌安放入墓穴。可15:46沒有提到用香膏抹耶穌的身體,所以婦女們知道一件可以為耶穌做的事,就是為他抹上香膏。這個可能在她們見耶穌安放入墓穴決定要為耶穌做的事。

c) 她們買香膏,不知她們是個別去買,還是一起去買,又或經商量後由一位去買?當她們選香膏時,心裏會想著什麼?這款香膏耶穌會喜歡嗎?那款由加利利出產的會否更合適?記得曾有一位用哪噠香膏膏他,哪噠香膏是不是最好的呢?(可14:3)還是……
選香膏,勾起不少對耶穌的回憶!不知過了多久,終於選定了,付錢,買了。 黃昏過後,天色漸沉,天黑,路不好走,亦難找到墳墓;要到第二天早上,太陽初起才出門。
這晚,她們怎過?睡得香甜麼?還是沒有睡,想著與耶穌一起的情景?又或是時睡時醒?一晚過去。

  三位婦人要為耶穌盡最後的心意,定意為他辦最後一事,這人這事就是她們所掛念。今天,我們掛心著那人那事?我們再想想,有多少掛心的東西是與上主、耶穌或聖靈有關的呢?
  三位婦人掛念耶穌,為他做事,縱然耶穌已不能幫助她們、指引她們。我們又肯不肯為耶穌作工,縱然我們估計當中不會有任何獲益?
  三位婦人要為耶穌辦事,她們都等到上主的安息日、上主所定的節期過後才辦。我們會否遵著上主的教導,在屬上主的時間守著他的吩咐呢?


七日的第一日清早,出太陽的時候,她們來到墳墓那裡,
(可16:2)

a) 七日第一日的清早,是星期日的清早,她們已到墳墓那裡。
三位婦人何時出門?天剛亮時?還是再早一點?
經文提到太陽出來,這刻景色如何?她們有沒有留意到日出的風景?還是專心趕路,無心欣賞沿途景色?

  我們有否掛憂太深,以致忽略身邊的人、事及景物?可能當我們肯暫放下憂慮,留意身邊的人、事或美景,我們不會被掛慮所困。
彼此說:「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?」
(可16:3)

a) 她們大概沒有心情看日出美景,因她們想起墓門前有大石擋住,要滾開大石才可入墓穴。眼前三個女流之輩,憑三人之力,估計不能把石移開。大石的難題,怎去解決呢?上主會為此施行神蹟嗎?三個女人祈求,上主會出手嗎?

  面前有大石的困難,可能是我們想得不夠仔細,遺漏了某些重點;又可能當事情發展到某階段才察覺到問題。我們只好祈求上主的幫助。
那石頭原來很大,她們抬頭一看,卻見石頭已經滾開了。
(可16:4)

a) 抬頭向上主禱告,這次,還未開口說話,就眼見上主的作為︰大石頭滾開了。要大大感恩讚美神啊!

  是啊!在我們禱告以先,上主已清楚我們的需要。上主兒女的禱告不可像外邦人,用許多重複話,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。我們是上主兒女,是求上主的國和上主的義。
她們進了墳墓,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,穿著白袍,就甚驚恐。
(可16:5)

a) 她們進入墳墓,耶穌的身體不見了!此時此刻,她們的心情如何?失望、沮喪、傷心、痛心,百感交集!期望為耶穌盡上一點心意,為他抹香膏,辦最後一事,結果,他的身體不見了!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;選香膏、等了一整晚、天未亮就出門趕路,這一切,都變得毫無意義。更荒謬的是,路上還擔心著大石頭擋墓門,剛剛才經歷大石滾開的奇事,心中要湧出讚美感恩之際,上主,為何會這樣!為何要這樣捉弄我們!

  我們曾否經歷過這種落差及起跌?這種經歷真不好受,好傷、好痛。上主,可以挪開這個嗎?

  可16:5中的「驚恐」一字原文編號是snG01568,新約共出現4次,全都在馬可福音中︰(1)可9:15譯作「希奇」、可14:33譯作「驚恐」、可16:5譯作「驚恐」、可16:6譯作「驚恐」。

特別在可14:33,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,該段經文提到耶穌極其難過、心裡甚是憂傷,幾乎要死。

32 他們來到一個地方,名叫客西馬尼。耶穌對門徒說:「你們坐在這裡,等我禱告。」
33 於是帶著彼得、雅各、約翰同去,就驚恐起來,極其難過,
34 對他們說:「我心裡甚是憂傷,幾乎要死;你們在這裡等候,警醒。」
35 他就稍往前走,俯伏在地,禱告說:「倘若可行,便叫那時候過去。」
36 他說:「阿爸!父啊!在你凡事都能;求你將這杯撤去。然而,不要從我的意思,只要從你的意思。」
(可14:32-36)

b) 她們見不到耶穌的身體,卻見到一位身穿白袍的少年,他好像上主的使者,在絕望的婦人眼前出現。白袍,白色可能是表示聖潔(賽1:18),又可能表示得勝(啟6:2)。一位聖潔及得勝的使者在眼前坐著,她們的反應什麼?

  婦女們的驚恐,可能是滲著傷心的驚恐,也可能是極其難過、心裡憂傷幾乎要死的驚恐。

  我的反應又會怎樣,上前質問他,問個究竟。在一位聖潔及得勝的使者前,我會驚嗎?
那少年人對她們說:「不要驚恐!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,他已經復活了,不在這裡。請看安放他的地方。
(可16:6)

a) 身穿白袍少年人叫她們看那安放屍體的位置,婦女早已看過,清楚知道耶穌不在;對面這事實,她們失望、灰心、沮喪……然而,少年人指出她們見不到耶穌的原因︰「耶穌已經復活了。」

少年人叫她們不要驚恐,因她們未知箇中原因。
  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,
  他已經復活了,
  不在這裡。請看安放他的地方。」

少年人對婦女說的話可分成前中後三部份︰前後兩部份是婦人親眼見,她們眼見耶穌釘十架,亦親眼見耶穌不在這裡;而中間部份則是她們所見不到的,要由使者告訴她們。

  當我們沮喪失望時,希望我們能知道現實背後的箇中原因;又願耶穌復活的大能幫助我們渡過絕望的時刻。
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,說:『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。在那裡你們要見他,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。』」
(可16:7)

a) 少年人叫婦人們去找人。她們以前預備所要做的事白費,現有新的人去找、新的事去辦,新的地方要去。人,有新的希望。
她們就出來,從墳墓那裡逃跑,又發抖又驚奇,甚麼也不告訴人,因為她們害怕。
(可16:8)

a) 她們的反應不是讚美主,歡天喜地宣講耶穌復活的信息;而是出來、逃跑、害怕!這段經文的結束,不是我們所想的樣板結局;完得不完美、不理想;但,這卻是現實!對於經文停在一個不完美現實之上,你有什麼的想法?

沒想到,福音書完於「害怕」和「因為」這兩詞。(可參👉《馬可福音》多重結尾之謎)

在可16:8中的「害怕」,原文編號是snG05399,是《馬可福音》最後的動詞,全卷書尾二的字。
這詞在新約出現93次,《馬可福音》出現12次,首4次出現在四個神蹟的敘事中︰
可4:41「懼怕」、可5:15「害怕」、可5:33「恐懼」、可5:36「怕」


總結︰
可16:1-8是一個敘事,不是叫讀者去重演經文。每個讀者可以有不同的著重點,今次閱讀,我有以下的分享︰
一、有心願去做,可以和兩三位朋友一起做。
二、有時心情沉重,試一試去欣賞身邊的風光。
三、遇困難向上主禱告,求上主施恩。
四、跌到最低時,禱求上主差遣使者(聖潔、得勝)提點我。
五、願我知道現實背後的箇中原因。知道耶穌復活的大能。
六、願我時刻對上主心存盼望。
七、接納自己是一個不完美、會害怕的耶穌跟隨者。


最後以2017年4月所寫的兩段文字作結。
  由2016年12月預備《馬可福音》至今,在(2017年)上周4月9日至14日發覺「跟隨」一詞最後出現於馬可福音15章41節,三個婦女跟隨耶穌,由加利利到遠望耶穌釘十字架。在復活主日的早晨,她們三人最先見到空墳,聽到耶穌已復活,會先到加利利,並受託告訴門徒;然而,經文最後記述她們的反應是逃跑、發抖、驚奇、害怕、甚麼也不告訴人 (可16:8),整本《馬可福音》停在這裡!我強烈感到書卷記載各類不同跟隨耶穌的人,跟到最遠就是這三個婦女,遠遠觀看耶穌斷氣,書卷指出沒有一個能如耶穌所教導,人若要跟隨他,就當捨己。《馬可福音》為何寫沒有一人成功地跟隨耶穌?刻畫出無人成功,不同類的失敗者,先後離開逃跑的跟隨者?

  《馬可福音》最後只提婦女的害怕,我想起耶穌對管會堂說「不要怕」,然而還有下半句「只要信」,要怎樣面對這個結尾的答案似乎在書卷內有所交代。耶穌復活,會先到加利利,那地是耶穌事工開始所在,這令我想重新開始再讀一次這卷福音書。我未知這是否作者原意︰這個已開始,不知在那裡結束的福音,不停呼喚讀者重新開始,不管你是一個怎樣的跟隨者。

後記︰
  我想,可16:1-8這段經文,總結那七項分享比較鬆散,整段可以有一個主題嗎?
  我讀這段經文,見到三位婦女原想為耶穌做的事,幾經波折,後來想做的事落空;然而她們卻領受另一項為耶穌做的工作/使命。 這令我想到,可能有信徒最初想為上主做事,同樣,幾經辛苦,後來發覺現實不是與當初所想的一回事;然而,他卻有新的方向為上主作工!
  這時,我想起一位傳道人的經歷。

👉舊文《讀經分享︰可16:1-8》



👆回頂

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

近日(2025.07)對母堂及青年的一些感受和想法


2025.07.06(日)下午,同七位青年觀看電影《不赦之罪》(百老匯電影中心16:10謝票場),觀戲後,部份返回教會討論分享感受、看法及在相若的情況下的做法。

經過今次電影觀後的討論分享,我發覺︰我與青年是很不同的世代,對某些事的看法與做法很不一樣。
我覺得教會導師/長執/牧者可以做的是︰
一、教會提供讓他們感到安全的平台,可讓他們真實表達;
二、只是表達自己的看法/做法;
三、搭建立溝通渠道︰學聆聽、互相認識了解對方;就第三點的補充、心態不是想去說服對方。

👉不赦之罪_討論/評論




想表達自己對教會母堂近況的一些看法。

一、在培訓部會議中,堂主任提到兩項重點工作︰(1)靈命塑造(Spiritual Formation) 及 (2)門徒訓練(Discipleship);我是認同的。
今時今日,牧者在教會的形態已不同,我可以視他們是顧工,不能再期望他們會長期駐留在一間堂會,所以堂會的弟兄姊妹的訓練是重要的。
我的方向是︰堂會每位會友都能做到獨自牧養自己(能自己搵食);同時亦能互相合作、配搭做事。 因此,該兩項重點是訓練會友的主要內容。

二、我在這一年半,定期返祈禱會;由早期感到祈禱會各人乏力,到近日那種乏力感漸漸減去,可能大家感到母堂有個發展方向;又可能母堂與堂主任已磨合過來、大家都相互適應。

三、繼四大牧區的設立後,今周知道兩個母堂事工的情況,其中之一是︰ 712福音音樂晚會及後續計劃,在712之後的8、9月份會有兩次的重聚活動,然後希望在九月後開始啟發課程(Alpha Course)。負責傳道所設計的表演等活動,例如︰《有一個人》、《孤王的精神衰弱》劇場,我覺得演出後除了觀劇後的分享/討論會,再沒有進一步的後續活動。今次,我知道母堂是嘗試去接續或承接劇場演出的後續。

四、另一項是為升中一的少年人的變動,
(1) 基督少年軍的集隊時間由週六下午1:30-4:00,改為下午3:15-6:00,以便長遠與教會的少年團契及崇拜有更好的銜接。
(2) 今年9月至明年5月,逢第三的週六下午,教會分別舉辦九個專題活動及工作坊給中一生及家長。

我覺得並欣賞母堂肯為 青年/職青(上文第三點) 及 升中一的少年(上文第四點)作出嘗試。
結果,會否理想?是未知之數。
然而,至少我見到母堂肯去為青、少年這一斷層去構思一個較長遠的計劃。
(2025.07.12,六)


👆回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