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太福音24至25章是耶穌的一篇講論,因經文提到耶穌是在橄欖山上,稱為「橄欖山講論」(Olivet Discourse)。是耶穌回答門徒提問(太24:3)的內容。門徒問了兩個問題︰一、甚麼時候有這些事?(應指聖殿被毁,太24:1-2);二、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?
若以和合本聖經的「那時」作為分段標記,第16-22節為一小段,
經文描述災難臨到,要逃到山上(v.16);情況危急,要快,保命,不要想去取任何身外物(vv.17-18)。懷孕及奶孩子的,那些人,走得不快,會逃不脫(v.19);所以耶穌教導門徒,當祈求,希望災難不發生在冬天或是安息日,當時他們遵守安息日只能行某長度的路程,而以色列是地中海式氣候,冬天是雨季,路可能因雨後泥濘變得難行,冬天或安息日表示一日能走路的不長(v.20)。災難是大的,是空前絕後(v.21)。神為選民減少那日子,若不是,沒有一個得救。(v.22)
略說了經文的內,當中會有些問題︰
選民是誰?可能是信徒;也可能是猶太人。
該大災難是指什麼?可指公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聖殿被毁(門徒第一個提問),已成就;也可指末後主再來前的大災難,將會成就。
我的思想︰
經文所提到的大災難,空前絕後,若指受災範圍上的規模、面積,受災人數,至今沒有一場災難能與挪亞洪水相比;若有災難比挪亞洪水更大,可以想像得到能有多少人得救,所以經文「若不減少那日子,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」(v.22)是可以理解。
大災難的空前絕後,若指程度上的嚴重及殘酷來看,則每人都可能親歷。經文提到「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」,孕婦的禍,可能因丈夫已死去,又或要逃難時,不能走得快,走得遠而被逼遭棄;奶孩子的慘況會否是要吃掉自己所奶的孩子(王下6:26-29)?災難所帶來的殘酷,對於身陷其中的受災人是極其傷痛,總覺眼前的災難是空前絕後。
「若不減少那日子,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;只是為選民,那日子必減少了。」是對上一段經文(太24:10-15)中一節︰「惟有忍耐到底的,必然得救」(太24:13)的補充或提醒。人在災難中,要忍耐,並要忍耐到底,必然得救。然而,對於一個不知道災難何時停的情況,人能否憑一己之力、憑意志無止境地忍耐呢?希望在哪?盼望上主的憐憫,求上主止息災難;若是上主管教,求上主回心轉意;若要承受此事,求上主縮短時間。
「只是為選民,那日子必減少了」這句是表達上主的心腸,祂是有憐憫的神(撒下24:16,結33:11)。
另外,選民在災難的日子會做什麼?我想到先知的代求︰
(摩7:5) 我就說:「主耶和華啊,求你止息;因為雅各微弱,他怎能站立得住呢?」
(哈3:2) 耶和華啊,我聽見你的名聲(或譯:言語)就懼怕。耶和華啊,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,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;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。
哈巴谷書三章2節,是這日子的禱告。
👆回頂
👉反思、分享網誌頁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