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

我是誰?


  我是誰?我是黃彥德,華基堂喜樂團團友,年過四十。

  我在中四第一次參加學校團契後,在林家幸老師的鼓勵下,跟許洪華弟兄返華富村華基樓的華基堂,這是第一次上教會。我是由馮天和同學帶領信主的,時間是讀中六那學年的3月13日星期六華基佈道會後的晚上,地點在瀑布灣公園的海邊。決志後跟他返華基的青五團,從那時至今,已有廿七年時光。

  我和陳綺雯在九四年結婚,婚後六年有個千禧孩子,名叫黃樂容。孩子出生後,我知道自己的一些轉變:我怕死!我感到「瑪門」的威力。我開始覺得《聖經》是一本很現實的書!

  在零六年,樂容要讀小學,我和太太希望經濟能充裕一些,可以為女兒安排較好的教育;然而我卻在那時辭去工作,而又未找到新工。「瑪門」頓時變成一個令人苦惱的問題。在當時,「不要為明天憂慮」已不是安慰,也不是教訓,而是抉擇,選擇是否信得過上主供應!在辭去舊工至找到新工期間,感謝上主讓弟兄姊妹為我們一家祈禱,他們的關心是最寶貴;更有一位使者提醒:我們怎樣依靠神渡過這些日子,那就正正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。《詩篇》宣告上主的話語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,這是真的!

  不要以為只得《新約》和《詩篇》如此真實,連《舊約》對我的挑戰也不少!就以「不可使你的兒女經火歸與摩洛」為例,我一直以為這經文與自己無關,更談不上會觸犯這節經文;然而李思敬所講解的《利未記》卻給我深深的震撼:父母今日為兒女所安排的青雲路,到底是預備將他獻給世界,還是獻給上主?

  上主知道我的實況,祂的話就如此實在!

  人到中年,漸漸體會到《傳道書》所說「日光之下無新事」及虛空捕風的味兒。記得年少時,女仕們買菜都自備菜籃,那裡有膠袋這玩意兒;廿多年前在深圳買書,若索取膠袋是要付款的,今天香港與廿多年前的深圳相若。小時侯,香港人口四百萬,家計會的宣傳片是叫人節育,生兩個就夠數,今日香港有七百萬人口,家計會的新工作竟是助人生子,政府叫人生三個。世情常變,《聖經》已告訴我甚麼是無定的,不要依靠那些。我感謝上主,讓我經歷祂話語的真實和寶貴。我盼望我的家願服於上主教導之下,認識、明白、經歷、體會到祂的心腸。



  我是誰?我是黃彥德,華基堂喜樂團團友,年過四十。人到中年,或多或少都做過些重要的選擇。

決志信耶穌、上教會
  我是讀中四時第一次到學校團契,在林家幸老師的鼓勵下,跟許洪華弟兄到華富村華基樓的華基堂,這是第一次上教會。
  我是由馮天和同學帶領信主的,時間是讀中六那學年的3月13日星期六華基堂佈道會後的晚上,地點在華富村瀑布灣公園的海邊。決志後跟他返華基的青五團,從那時至今,約有廿七年時光。

結婚生子
  我和陳綺雯在九四年結婚,婚後六年有個千禧孩子,名叫黃樂容。由太太懷孕至女兒出世期間,我倆做過些決定:第一、孩子出生後由誰人「湊」?綺雯希望可以自己擔當這份天職,我們經過計算,認為在經濟上還可以應付,我們很快下了決定,綺雯辭職,生了孩子後在家教養孩子。第二、會否抽羊水化驗,知道胎兒有否殘障?我倆想了一段短時間,我倆認定孩子是神所賜的禮物,無論在我們眼中是好或壞,我們都應要收下;太太認為若一早知道胎兒是有殘障,她會不快樂,這種情緒對所懷的胎也不會好,所以我們決定不去抽羊水。第三、選擇順產還是剖腹產子?這問題難了我倆一段長時間,想順產但又怕痛了十二小時後才剖腹。想了很久都未敢下決定,直到參加一位對弟兄姊妹的婚禮,在婚禮上唱「我知誰掌管前途」,我們才選擇順產。

教養孩童
  孩子出生後,我知道自己的一些轉變,我比以前怕死!我感受到「瑪門」的威力。我開始覺得《聖經》是一本很現實的書!只不過是我沒有做好詩篇第一篇的教訓,將神的話語晝夜思想。就以「不要把兒女經火獻給摩洛」為例,以前我認為自己永遠都不會觸犯這段經文;然而當我聽到李思敬講解《利未記》及其應用時,卻給我深深的震撼:今天父母為兒女所安排的青雲路,是預備將兒女獻給世界,還是獻給上主?


👆回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