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士師記後,印象是當時的宗教及社會一片混亂,不安全,亂世。
路得記故事在這背景下開始。
雖然是亂世,然而,拿俄米、路得、波亞斯都有自己的想法,他們不受外面大環境大氣候所影響,他們生命有界限,在界限內愉悅生活。
(2)在上主律法之下的愛情︰跨越種族、兩情相悅,仍守著上主律例。
2021年12月27日星期一
夏達華,週五查經︰利未記,,
週五查經 (1)- 利未記 VaYikra 1/3 2021-22(5782)
週五查經 (2)- 利未記 VaYikra 2/3 2021-22(5782)
週五查經 (3)- 利未記 VaYikra 3/3 2021-22(5782)
週五查經 (4)- 利未記 Tzav 2021-22(5782)
2021年12月26日星期日
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
閱讀分享︰全球社會的公共神學
出版年︰2012
更多資料︰基道書樓網頁
本書兩位編者在《導言(2009年春)》裏提到馬克斯‧斯塔克豪思五個工作主題︰
主題一︰聖約、自然律和人權
主題二︰社會多元主義和社會公義
主題三︰基督教對社會的責任
主題四︰經濟和政治現實主義
主題五︰全球時代的基督教倫理學
尼米.瓦利博庫 《全球金融業的道德根源》大綱︰
一、經濟秩序的價值基礎
1. 尊重產權
2. 個人主義
3. 巿場──無形的手
4. 信託的產生
5. 工作倫理
二、金融巿場的準則
1. 對時間的態度
2. 對風險的態度
3. 風險管理產品
三、總結與結論性思想
「…目的在於說明全球金融體系並不僅僅是根據物質力量的分析來理解,也是在猶太教─基督教精神的背景下產生的。我們也應注意全球金融體系的社會精神中宗教和倫理的價值觀。」
另一篇文章 大衛.米勒《信仰好友型公司:這觀念的時代已經來到?》部份內容大綱︰
1960年代︰「種族友好」的十年
1970年代︰「女性友好」的十年
1980年代︰「家庭友好」的十年
1990年代︰「性取向友好」的十年
2000年代及以後︰「信仰友好」的十年
本書最先引起我注意是書名「公共神學」一詞。以前閱讀《土地神學》及《慷慨的正義》,發覺處理某課題時都有相似次序︰ (1)在基督教會內建立論述,主要是從聖經及教會歷史對該課題的討論︰舊約(再細分摩西時期、士師王國時期、被擄時期、回歸重建聖殿時期)、新約及初期教會、教會歷史至現今; (2)若該課題內容會涉及未信世界,基督教會可在公共空間與未信者進行對話,闡釋自身立場、解釋論述,說服或尋求最大共識。 (3)基督教會在行動上與信念相近機構組織合作。 我認為公共空間是基督教會參與對話的空間;而對「公共神學」的想法是基督教會建構一套公共語言(即教內及未信者都能共同使用)在公共空間與未信者對話。 閱讀目錄,《全球金融業的道德根源》一文最吸引,因曾有兄弟跟我分享相關內容,基督徒在金融職場的見證。那時候,我有以下的看法︰ 信徒的職場若是在金融世界,可以怎樣?或可借用其他工作/職場作參考。 以前,我們認為娛樂圈是大染缸,可避則避。而藝人之家成立是避開之外的另一個選擇。 相對應方式︰ (1)金融從業員的信徒,未知能否聚集,成立小組或團契,在信仰上互相支持,避免因工作緣故而離開信仰。 (2)而金融行業在本質上是否與信仰有衝突,由信徒從業員、教會牧者、神學院學者共同討論及對話,尋求基督教立場。 信仰與金融的對談,內容可以很多,相信亦會很有趣。例如(1)金融產品︰認股證、加密貨幣;(2)活動/行為︰估空;(3)觀點︰是貪財,還是風險管理…… 讀《全球金融業的道德根源》標題(見上面),發覺自己所知甚少,並存有偏見,因我認為金融產品只有現時意義,時間一過,產品本身就毫無價值;反而好的電影,五年後、十年後,甚或時代即使過去,該電影仍有本身意義及價值。以前一談到金融,我只想到大鱷的貪財,該文使我有另一個想法,可能並不是金融體系的問題,可能是那裏沒有見證人!就如我只想到人類貪婪地去掠奪地球,問題不在於地球這場所,反而在其上活動的人,這場所需要見證人。 到今天,我仍然認為金融產品是短暫,文章改變我的想法是把金融產品及金融體系分開,重點是在金融體系這個場所,可視為公共空間,基督教會是有話可說,包括金融體系規則的制定、內裏的行為活動、產品等。 本書所涉及的範疇非常大!我暫時只做到這小小的分享。 |
訂閱:
文章 (Atom)